安顺市教育局
政府信息公开
无障碍浏览 进入老年模式

安顺市教育局关于对市政协五届二次会议第136号提案的答复

发布时间: 2023-09-27 17:52 来源:    字体:[]


陈继龙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健全职业院校体系 提升我市职业教育水平的建议》提案收悉,感谢您对职业教育的关心和支持,现结合安顺教育实际,对提案中提出的问题答复如下:   

一、我市职业教育基本情况

全市现有高等职业教育院校2所,中职8所。高职在校学生1.6万余人,全日制在校中职学生2.5万余开设计算机、旅游、汽车驾驶与维修等30余类专业。其中安顺职业技术学院于2021年底获得省级“双高校”立项建设单位,8所中职中有4所省级示范中职学校、7所省中职强基项目学校4所省级优质中职学校开设计算机、旅游、汽车运用与维修、医学影像、幼儿教育、机械加工、电子电工、畜牧兽医、茶叶制作、电子商务等30余类专业。

二、近年来我市职业教育发展取得的成效及主要做法

近年来,我市职业教育按照中央、省、市统一部署,以提升人均受教育年限为工作目标,紧扣“扩容”和“提质”两大主题,围绕“四新”主攻“四化”,以特色职业教育强省的思路为引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以创建达标学校为抓手,取得明显成效。职业教育办学规模进一步扩大,印发了《安顺市支持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若干措施》,职教综合改革取得显著效果,获得全省改革成效明显的市(州)称号,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成绩稳步提升,职业技能学历双提升工程实施情况良好,超额完成省下达的培训任务。启动了全市中职学校专业布局调整工作,狠抓职业教育校风学风建设,各职业院校的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明显提升。

(一)积极推进职业教育扩容提质。一是持之以恒抓招生。提炼了中职招生“四步工作法”,近几年我市中职招生工作成效显著,每年均超额完成省下达的中职招生任务。二是以内涵建设为抓手引领学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积极申报省级内涵建设项目,几年来共获得省级“质量提升”项目43个,“兴黔富民”项目25 个,“技能贵州”项目16 个,得到项目资金1.4亿元2018年起每年开展市级内涵建设项目的评审,以此为抓手推进职业学校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师资队伍建设和专业建设三是举办各类大赛提升教育教学水平2017至今共获得职业技能国赛二等奖3个,三等奖22个在刚刚举办的2023年全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我市各学校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截至目前,中职学生组共获得省级一等奖23个,二等奖41个,三等奖25;高职学生组共获得省级一等奖5个,二等奖29个,三等奖55教师组共获得省级一等奖4个,二等奖6个,三等奖4其中市民族中等职业学校等4所学校共有5个项目将代表贵州省参加国赛。举办教师教学能力大赛、班主任能力大赛、优质课、主题课比赛等,教师业务能力教学水平明显提升四是学术成果明显突破10年来,全市职业院校教师公开发表论文120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40余篇),完成国家级课题10余项、省级课题20余项、市级课题100余项,主编教材30余部,出版专著30余部,拥有专利80余项(其中发明专利12项),成果转让3项。2022年,安顺职院2项教学成果分获省级特等奖1个、二等奖1个,省级特等奖将参加国家级成果评审;安顺市民族中等职业学校2项教学成果分获省级一等奖1个、二等奖1个,省级一等奖将参加国家级成果评审。实现了安顺职业院校参评国家级教学成果奖“零”的突破。

(二)职业教育综合改革取得明显成效。一是积极推进“普职互通招生改革2015年开始实施“普职互通”招生改革试点。近几年来,我市各职业学校共招收“普职互通”试点班学生1万余人。2020年,省教育厅将我市这一改革举措在省下发的中职招生文件向全省进行推广。推进职业教育综合改革。根据《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和《贵州省支持职业教育发展若干措施》有关要求,市政府印发了《安顺市支持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若干措施》,对今后我市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工作制定了具体的目标任务和工作措施。三是申报改革项目取得成效。2022年申报全省职业教育改革成效明显的市(州),获得全省第二批改革成效明显的市(州)称号,得到省2000万元的资金奖励。

(三)推进职业院校专业布局优化调整。制定《安顺市职业教育专业布局优化调整实施方案》,明确了我市职业教育专业布局调整和优化的具体措施,建立专业设置、退出和动态调整机制,力争在3—5年内建成布局合理、服务发展的专业体系。

(四)高度重视德育推进职业教育立德树人开展职业学校“关爱学生一日体验”活动,了解学生在校学习生活情况和需求,改善学生在学校学习生活条件,以爱的教育让学生感受中职教育温暖。2021年,我市在开展新一轮内涵建设项目中,将“三全育人”示范校、德育名师工作室作为两个新的重要项目进行申报,推进德育工作开展。2022年下发了《关于在全市各职业院校开展关爱学生系列活动的通知》,要求县(区)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加强对学生的关心关爱,帮助他们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确保他们在学校安心学习。

)坚持以高职带动中职提升职业教育办学水平2016年对职业教育学会进行换届,将全市高中职纳入学会中,并相继在学会中成立学术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对外交流合作委员会、文体活动委员会、技能大赛指导委员会。利用职教学会这一平台,推进全市职业院校取长补短、抱团发展、共同进步。以高职的办学理念和标准引领中职,开展了一系列学术、教研技能大赛、课题申报、文体活动等,对提高中职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增强职业教育的社会影响力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积极推进职业教育东西部协作2016—2021年,我市各中职学校按照统一安排与对口帮扶城市青岛市优质中职学校开展结对帮扶工作,几年来在师资互派、联合招生、交流学习、专业共建等方面开展了全方位的合作交流,提升了办学软实力。2022年对口帮扶城市调整为广州市后,各中职学校积极与广州市优质中职学校对接联系,目前各职业院校绝大多数已与广州市部分优质职业院校开展了合作。2022年7月,由中组部牵头安排的中西部组团式帮扶团队进驻了关岭县综合性高中、紫云县民族中等职业学校,对学校进行全方位的帮扶,提升学校的办学质量。今年5月,组织各中职学校到广州市考察学习职业教育工作,并与相关学校签订合作协议,实现了全覆盖。

(七)积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大力实施职业技能学历双提升工程,为提升全市人均受教育年限作出了贡献。2022年我市的双提升工程共开设教学班844个,完成培训36083人,完成率120%。同时全市各职业院校积极配合相关部门每年完成各类培训1.5万以上人次。为全市脱贫攻坚、控辍保学等工作做出了积极的努力,在促进就业、改善民生方面作出了应有贡献。

三、存在的问题和下步工作打算

虽然近几年来我市的职业教育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但仍然存在师资队伍缺口较大专业布局不尽合理产教融合亟待深化投入保障力度不够的困难和问题。针对您提出的意见建议,下一步,我们将以扩容提质为主题,以提升全市人均受教育年限为目标全面贯彻中央、省、市关于职业教育的方针政策,借鉴对口帮扶城市广州市的先进办学经验,着力发展质量高、贡献度高、社会认可度高的现代职业教育,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整合资源,调整布局,努力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一是积极推动和形成政府多部门共同关心支持中职教育的新格局,营造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职业教育的良好氛围;二是推进全市职业教育专业布局调整。坚持“稳规模、调结构、提内涵、促发展”思路,坚持专业布局服务安顺市大旅游、大健康、大数据等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定位,优化结构、整合资源、提质增效、服务产业、市场导向、利益共享、合作互赢、一校一特、错位布局以各地各校优势专业为核心,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特色,促进教育资源优化配置。形成以旅游服务及管理、医疗卫生、加工制造等专业大类为主体,农林渔牧、商贸物流管理为两翼,信息技术、交通运输、幼儿教育等为补充的布局框架专业设置实行错位发展实施重点专业群建设推进职教集团化办学,按照《安顺市职业教育专业布局调整优化实施方案》,努力在“十四五”期间基本形成“一校一特”的专业品牌格局。三是结合职业院校达标工程建设的要求,采取有效措施,加大投入,查缺补漏,确保2025年所有中职学校全部达标。四是深化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积极探索和构建开放融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促进我市职业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同时继续鼓励和支持各职业院校探索产教融合改革试点和 “普职互通”招生改革试点工作。五是积极鼓励安顺职院“十四五”期间积极申报升格为职业本科或部分专业实现本科层次招生;争取市政府的支持鼓励支持。

(二)以提升人均受教育年限为目标,实施职业技能学历双提升工程

根据我市制定的目标任务,细化目标责任,制定路线图、时间表、责任人和工作流程,切实有效指导各县(区)、各相关学校、部门开展好职业技能学历双提升各项工作,依靠党委政府加强对各县(区)考核问效,强力推进工作落地落实,完成省下达的培训任务,努力为提升全省人均受教育年限做好服务。

(三)围绕扩容提质,加强学校内涵建设,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是继续抓好中职招(送)生工作,扩大办学规模二是加大学校内涵建设积极申报“技能贵州”等项目,争取省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开展市级内涵项目建设,建设一批市级优质项目,提升办学质量三是举办各类比赛。举办好市级技能大赛、班主任业务能力大赛、教师教学能力大赛等,提升职业教育吸引力、凝聚力和办学质量。四是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利用引企入校、引教入企的方式深化产教融合,促进职业院校学生高质量就业。

)加大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力度,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

加大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培训力度,争取在“十四五”期间全市“双师型”教师比例达50%以上。努力培养一支专业过硬、师德高尚、有奉献精神的职业教育师资队伍。

(五)加大投入保障力度。争取市政府的支持,进一步加大投入,在市、县(区)两级财政设立专项资金支持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推动全市职业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

再次感谢您对职业教育事业的关心和支持!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