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民盟安顺市委:
贵单位提出的《关于做实双师型教师培养、推进校企合作改革,助推安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提案》收悉。我局结合教育职责职能,联系相关职业院校,对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和深化校企合作工作等有关问题答复如下:
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的关心重视和支持下,我市职业教育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围绕“稳规模、增内涵、优专业、助脱贫”,加强各职业院校的基础能力建设,提升办学的吸引力、凝聚力,提高职业学校办学质量、办学水平。全市7所中职学校中4所申报成为省级示范中职学校,7所公办中职学校全部获得省级“中职强基工程”项目学校称号,3所学校被评为省级优质中职学校。加强内涵建设,积极申报省教育厅“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行动计划”、“兴黔富民行动计划”和“技能贵州”内涵建设项目,同时开展市级内涵项目评审,提升学校办学水平。2012年开始举办全市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参加全省、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取得优异成绩,从2017开始,每年我市均有师生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获得奖牌。深化职业教育综合改革,“普职互通”招生改革试点取得阶段性成果,被省、市作为职业教育改革经典案例进行推广;加强职业教师队伍建设,推进校企、校政及校校合作,积极开展对外合作交流。同时,近年来我市职业教育为全市脱贫攻坚、控辍保学等工作做出了积极的努力,在促进就业、改善民生方面作出了应有贡献。
根据您提出的建议,结合我市职业教育发展实际,下一步我市深入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增强社会影响力和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相关工作,助推安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我市职业教育基本情况
全市现有高等职业教育院校2所,一所公办(安顺职业技术学院),一所民办(贵州民用航空职业学院)。安顺职院现有教职工464人,其中专任教师411人,在校学生14000余人,师生比超过1:30;贵州民用航空职业学院现有学生2100余人(其中弹性学制学生1500余人,全日制在校学生600余人),教职工120人。中等职业教育学校8所(其中:县级职校7所,市属中职1所)。全日制在校中职学生24212人,专任教师899人,师生比约1:27,双师型教师占比35%,现开设计算机、旅游、汽车应用与维修、医学影像、幼儿保育、机械加工、电子电工、畜牧兽医、茶叶制作、电子商务、工程测量技术等30余类专业。
二、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增强社会影响力
根据《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贵州省支持职业教育若干措施》,以及《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精神,我市职业教育从如下方面增强社会影响力。
(一)制定相关政策
按照《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和《贵州省支持职业教育发展若干措施》要求,结合本地实际,市政府今年2月出台了《安顺市支持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若干措施》,就如何支持我市职业教育发展提出20条具体改革措施。为进一步推动全市教育高质量发展,市政府制定《安顺市整体提升教育水平攻坚行动实施计划》,包含《安顺市现代职业教育扩容提质工程实施方案》《安顺市职业技能学历双提升工程实施方案》。
市教育局制定出台《安顺市教育局关于安顺市中等职业教育内涵发展的意见》和《安顺市实施中等职业教育内涵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相关文件,加快推进我市职业学校内涵发展,提升办学质量,增强社会适应性。
(二)抓好专业建设
围绕《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教育部《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贵州省支持职业教育若干措施》的具体要求,以“强化内涵,突出特色,提高质量,全面提升核心竞争力”为目 标开展教学工作,抓好专业建设和推进教学改革,做好专业结构调整,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围绕“四新”主攻“四化”,按照实施“技能贵州”和职业技能学历双提升工程要求,以打造省级、国家级优质中职学校为工作目标,深入推进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教学 改革,全力提升人均受教育年限。积极整合资源,扩大办学规模,优化布局调整,打造信息技术、装备制造、资源深加工、会展旅游、社区服务等一批适应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势专业,努力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职教品牌学校和品牌专业。同时根据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立足本土,大力推动智慧农业、生态修复、农村电子商务等新兴专业发展,培育服务区域经济所需的技能技术人才。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结合全市职业院校的现状,合理配备职业教育专兼职教师,加大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培训力度,争取市委市政府的支持,努力培养一支专业过硬的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要求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将职业教育教师的培养培训工作纳入教师队伍建设规划,保证职业教育教师队伍适应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
充分发挥校企合作优势,进一步落实教师到企业实践工作。让教师深入了解市场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指导教育教学工作。鼓励企业技术骨干到校兼职任教,给学生带来最新的专业标准和企业文化,韦双师型教师培养打下坚实基础。
(四)开展职业技能学历双提升培训
围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需要,以提升学历水平、职业技能和农业生产经营能力为导向,深入推进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改革,加快培养高素质农民,全面扫除不能识别现代社会符号以及不能用现代工具进行学习、交流、管理等的功能型文盲。集中力量对未上过学的劳动人员进行技能和学历双培养、双提升,接受职业教育,在提升文化素养的同时学得一技之长,达到毕业条件的取得中职教育文凭,到2023年参加“职业技能学历双提升工程”相关人员累计达到3万人,到2025年累计达到6.95万人,到2030年,职业技能学历双提升成果得到进一步巩固,15岁及以上文盲率降低到3%左右。在全市开展职业技能学历双提升工程,充分发挥职业教育优势,增强职业教育社会影响力。
(五)加大职业教育宣传力度
通过开展职业教育宣传活动周、举办全市职业技能大赛等形式多样教育宣传活动,广泛宣传我市职业教育取得的成果,营造全社会共同关系和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良好氛围,提升我市职业教育办学吸引力和社会影响力。大力倡导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营造国家尊重技能、社会崇尚技能、人人享有技能的良好氛围。
三、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一)高度重视,规范校企合作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明确指出:职业院校应当根据自身特点和人才培养需要,主动与具备条件的企业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就业创业、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开展合作。学校积极为企业提供所需的课程、教师等资源,企业应当依法履行实施职业教育的义务,利用资本、技术、知识、设施、设备和管理等要素参与校企合作,促进人力资源开发。近年来在我市职业教育的发展中,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特别重视职业院校校企合作,产教融合。2021年底教育部等八部门发布最新的《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办法》,今年省教育厅等八部门也印发了《贵州省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办法》。
(二)多措并举,开创产教融合新模式
1.租赁式。学校利用现有设施设备,引入相关企业到学校开展生产经营活动,企业自主经营,负担一定的租赁费用;
2.合作式。学校免费提供相关的经营条件,企业提供实训设备,企业自主经营,并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岗位,提供实训指导教师,负担实习耗材费用。
3.共建式。企业提供实训设备,提供师资,按照企业用人标准,参与学校培养与培训,获得共建专业学生安置权。
4.就业式。企业与学校达到长期就业安置协议,由企业提供用人标准,提供实习及就业岗位,双方通过互动交流开展人才培养与培训。
5.订单式。学校和企业共建冠名班,成立“海尔班”“华兴班”等,进行“订单培养”。充分体现校企双方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学校与企业共同参与制定招生计划、教学计划、共同组织实施教学和共同参与管理。
6.引企入校式。学校引进企业到学校,实现生产与教学相结合,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厂。通过学习最新的专业标准、企业文化,为学生实习及就业奠定基础。
(三)校企深度合作,成效显著
2017年,安顺城市服务职业学校依托旅游服务专业成功获批省级产教融合实训基地。项目于2019年底完工,实训基地建成后占地840平方米,共有实训室15间,可同时容纳300名学生实训;另外学校依托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创办有贵州新西南旅行社西航路营业部、安顺小四川饭店两家企业,为产教融合提供了平台,企业的部分收益可补充实训设施设备,将消耗性实训转化为生产性实训。
安顺市民族中等职业学校本着“开设一个专业,对接一个行业,引进一批企业”的校企合作理念,通过租赁式、合作式、共建式、就业式等多种校企合作方式,先后引进多家企业,形成“优势互补、合作共赢、持续发展”的校企合作新模式,促进校企深度融合,实现了企业经营发展,学校专业拓展,学生能力提升的多赢局面,为地方经济社会建设作出了贡献。
普定县中等职业学校通过校企合作,各个专业都建立了校外实习基地,这些实习基地不仅解决了学生的实习问题和就业问题,而且还为各专业教师提供了学习锻炼、提升素质的机会。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学校采取挂职锻炼、跟班实践、参观考察等方式,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教师到企业学习、了解企业的新工艺、新设备、新技术,同时了解企业用人规格,便于学校调整人才培养目标,提高教学实效。各专业教师通过进厂学习锻炼,业务水平和对新技术的应用实践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部分教师还考取了专业技术等级证书,使学校“双师型”教师不断增加。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