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刘振会、朱洪鹏、申倩委员:
你们提出的《关于提高青少年心理健康公共服务供给水平的提案》的提案已收悉,该提案的问题和建议很有针对性,客观的分析了当前青少年心理健康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根据您的提案,下一步我们将从以下几点努力开展好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一、进一步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
(一)加强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领导和管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重要工作组成部分,是保障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措施之一。各县(区)教育行政部门要切实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领导,制定规章制度,明确责任部门及负责人,支持和指导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同时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学校督导评估指标体系之中,定期与相关部门联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专项督导,增强督导的全面性、专业性和实效性,关爱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学生心理健康服务。
(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要求各县(区)教育行政部门要继续加强同编办、人社等有关职能部门沟通,逐步配齐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做到每所学校至少配备一名专职或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切实在从业教师专业晋升、职业发展、人文关怀等方面提供政策支持和保障。健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职务(职称)评聘办法,制订相应的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价标准,落实好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职务(职称)评聘工作。通过配齐配强学校团干、少先队辅导员队伍,不断提高政治素质和履职能力,积极组织策划针对青少年群体进行政治启蒙和价值观塑造的许多有意义有意思的团队教育实践活动,引导青少年在活动中体验快乐,在实践中锻炼成长,树立正确的三观,传递青春正能量,让青少年在团队组织中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同时,充分发挥研究生支教团各项优势,通过对青少年开展理想信念、留守诊疗、励志教育、成长规划等针对性教育精准帮扶,切实抓好青少年教育各项工作。
(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要求各县(区)教育行政部门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纳入教师培训计划,以“专、兼、全”为建设目标,把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纳入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和中小学乡村教师能力提升培训系列,组织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班主任和学科教师全员培训,培养心理健康教育名师、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同时要注重培养全体教师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做到及时发现学生心理问题,及时开展心理疏导。
(四)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心理健康教育课是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各中小学校要根据课程安排,统筹考虑心理健康教育课时,将心理健康教育课列入课程计划。通过团体辅导、心理训练、情景设计、角色扮演等多种形式开展教育,着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注重生命教育、挫折教育,增强学生心理健康自我教育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帮助青少年学生正确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保护生命。
(五)完善心理辅导室建设和运行机制。对于已建立心理辅导室的学校要按照标准进一步完善,还未建立的学校,要尽快建成并投入使用。心理辅导室还需配置专人负责管理,安排专(兼)职教师值班并接待辅导,建立健全心理辅导室工作制度,包括辅导室使用及管理制度、辅导老师工作职责、值班制度、辅导预约制度、辅导档案建立制度以及保密、保管制度等,做到规范学生心理档案,定期开展典型个案研讨活动,不断提高心理辅导工作的科学性与实效性。
二、建立健全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体系
(一)建立校园心理危机识别干预体系。全面建立校园心理危机识别体系,对心理高危学生采取积极有效的干预措施,要建立完善长效机制,切实减少学生极端心理事件的发生。在每学期开学初等重要时间节点对全校学生进行心理普测,提高对学生心理健康状态的关注度,做好学生,特别是留守儿童、单亲家庭等特殊群体的心理状态摸排,建立完整的心理档案,及时发现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对有严重心理危机的学生,要及时通知其家长,按有关规定转介给医疗机构进行诊治,坚决防止因心理障碍引发自杀或伤害他人的事件发生。同时要定期对全体教师开展心理评估,根据评估结果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师心理疏导。
(二)积极拓展家校共育的方式与途径。家校共育是构建预防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的关键环节,通过家长会、专家讲座、专题讨论、亲子互动活动、家庭教育心得交流活动等多种形式,密切联系家长共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了解和掌握孩子成长的特点、规律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加强亲子沟通,注重自身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以积极健康和谐的家庭环境影响孩子。同时可通过面向劳动模范、优秀校外思政课教师,优秀党员、团干部、青联委员,公检法工作者、科技工作者、医疗卫生工作者、武警、消防、青年志愿者、非遗传承、“五老”、优秀学生家长等各行业的优秀人物选聘市级少先队校外辅导员,利用自身优势和专长,向青少年宣讲党的主张,传递党的关怀,协助学校少先队围绕政治启蒙和价值观塑造开展教育活动,进一步推进我市少先队工作社会化建设,逐步建立社会、学校、家庭共同推进少先队工作格局。
(三)强化心理危机联动干预。建立健全部门协作、社会动员、全民参与的工作机制,特别是加强与辖区卫生部门沟通联系,积极组织区域内中小学与精神卫生机构进行“校医共建”,共同构筑危机干预协同响应机制、心理健康教育联合培训机制、合作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机制、共同开发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机制等。截至目前,全市11家精神医疗机构、5家二级及以上综合医疗机构心理门诊积极通过心理咨询、心理干预、门诊服药指导、物理治疗、住院治疗等形式对患者干预,打造心理问题转介咨询的“绿色通道”,不断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化水平,充分发挥卫生部门的专业优势,为学校心理危机干预提供有效支持。同时由团市委牵头制定全面构筑未成年人“社会综合保护防线”专项工作实施方案和建立健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机制实施方案,以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反家暴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和扫黑除恶、禁毒防艾等为主要内容,引导全社会遵法学法守法用法,共同营造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社会法治氛围,大力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开展未成年人法治宣传教育和关爱保护帮扶帮教公益,统筹协调相关职能部门和社会组织协同配合、联合发力,共同建立健全预防未成年犯罪工作机制、构筑未成年人社会综合保护防线。
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宣传氛围
要求各县(区)教育行政部门、各学校积极利用门户网站、微信、微博、校报校刊、宣传栏、校园广播等各类媒介传播科学教育理念和心理健康知识,加强正面宣传和舆论引导。联合卫健等部门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进学校、进社区、进单位”活动,将心理健康教育与班主任工作、班团队活动、校园文体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有机结合,通过开展励志演讲比赛、建设学生心理社团、开通心理热线等多种途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卫健部门可通过健康安顺、安顺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微信公众号、LED屏等新媒体推送、发布心理健康知识。以义诊、发放宣传折页或海报、宣传横幅等方式开展心理健康现场宣传,进一步提高社会公众对心理健康问题的正确认知,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
感谢您对我市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希望能一如既往地多提宝贵意见。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