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顺市教育局
政府信息公开
无障碍浏览 进入老年模式

安顺市教育局关于对市五届人大四次会议第39号建议的答复

发布时间: 2023-09-27 17:12 来源:    字体:[]


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儿童防性侵教育的建议》已收悉,感谢您对我市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现就建议提出的有关问题答复如下:

一、关于“女童保护”问题的相关措

(一)教育局出台相关文件,加强学校预防性侵教育

为坚决对校园性侵害“零容忍”,安顺市教育局印发了《安顺市预防校园性侵害专项检查工作方案》《安顺市教育系统未成年人保护专项工作实施方案》《安顺市教育局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幼儿园)预防性侵害学生工作的通知》等文件。按照文件要求,市教育局做出了相关工作部署:一是强化宣传教育,增强师生防范意识。各级各类学校充分利用健康课、青春期教育课、性安全教育课、心理健康教育课等,让学生增强对性的认识,学会自我保护能力。二是重点做好特殊女童、重点留守儿童的关心关爱工作,积极配合政法机关加强对特殊群体学生的保护。三是充分发挥法治副校长、优秀律师的引领作用,充分利用法治课堂、专题讲座、学科渗透等形式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活动,进一步增强师生的法治观念,建立健全法治进校园、进课堂的长效工作机制。四是加强排查整改,堵塞学校管理漏洞。市教育局落实新入职教职员工准入查询制度,严把2023年新录聘教师入职审查关。2021年9月与市人民检察院、市公安局共同制发《关于建立教职员工准入查询性侵违法犯罪信息制度的实施办法》,2023年3月,全市各县区教育部门、市直各学校对1548名考察对象人员进行线上准入核查工作,查询结果均通过,无违法犯罪记录反馈。同时对在聘人员定期开展违法犯罪及其它相关信息的核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提升全市教师队伍质量。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强化教育管理对密切接触未成年人行业从业人员进行全面排查,精准掌握相关情况。各学校建立教职员工进出口关的责任倒查责任追究制,凡是有性侵害、暴力伤害类等犯罪记录的人员一律禁用,对有性侵学生行为的教师一律清除教师队伍,严格执行教师资格丧失制度,任何培训机构和民办学校不得聘用有性侵害、暴力伤害类等犯罪记录的人员。严格执行学校临聘人员政审工作制度,坚持抓好临聘人员岗前政审排查工

(二)结合“双减”政策后的课后服务,支持鼓励有资质有相关教学经验的志愿团队义务到学校、社区、村居等地为儿童开展防性侵教育

为贯彻落实国家、省“双减”政策,市教育局印发《安顺市教育局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工作方案》,成立安顺市“双减”工作专门协调机制,对校外培训机构进行专门部署,由安顺市教育局牵头,联合十余家部门开展治理,规范培训机构办学行为,减轻义务教育学生校外培训负担。通过排查治理,全市校外培训机构328所,责令停止办学124所,举办者自行停办121所,现有证有照正在营业的机构83所,全部录入《全国校外教育培训监管与服务综合平台》进行统一管理,对培训机构资金进行全流程监管,监管率达100%;全面使用《中小学生校外培训服务合同(示范文本)》。通过强化管理,全市校外培训机构活动管理更加规范、有序、稳定。我市自2021年秋季开学以来各中小学已经正式全面贯彻执行“5+2”模式,各校积极开展课后服务,很好的解决了家长最关心的接孩子放学的巨大生活难题。

二、关于相较于城区,农村的儿童多为留守儿童问题

(一)寻求专业人士的指导帮助,开发制作适合我区儿童、寓教于乐的防性侵课件或图册、视频等,并进行推广教学

随着新型城镇化的不断推进,经济的不断发展,大量农民外出务工,随之而来的留守儿童也随之增多,特别是山区留守儿童更为较多,据初步统计,目前安顺市现有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386109人,其中在校留守儿童60290人,占比15.6%。与此同时,很多乡村孩子到县城的学校或寄宿制学校上学,乡村教学点生源越来越少,促使大部分的村级学校合并,形成现有的中心学校或完小。根据教学大纲,我市各中学(含中职学校)均开设健康教育课程,其中包括青春期性健康教育课程,性健康教育一般在生物课程教学中进行。此外,与卫健、计生等部门协作,争取专业支持,在心理健康课、思想政治课、主题班会等课程中渗透性健康教育,教学内容有青春期生理和心理、性器官、第二性征、艾滋病防治、性道德、预防性侵害和性引诱等。

(二)结合《家庭教育促进法》的实施,出台相关政策,加强家长和监护人对儿童性教育、防性侵教育重要性的认识,鼓励其对孩子加强此方面的引导和教育

根据《省教育厅关于在中小学开展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通知》要求,我市各级各类学校不断完善学校与家庭联系沟通机制,落实省教育厅关于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十个一”机制(一个工作方案、一次全面家访、一次主题教育、一次家校沟通、一次家庭教育指导、一批社会实践育人基地、一系列社会实践育人活动、一个领导机制、一支专业队伍、一次督导检查),加强对未成年人特别是女童的全方位保护。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