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顺市教育局
政府信息公开
无障碍浏览 进入老年模式

安顺市教育局关于对市第四届人大六次会议第144号建议的答复

发布时间: 2021-11-09 11:07 来源:    字体:[]



安顺市教育局关于对市第四届人大六次会议

144号建议的答复

                        

                         安市教议复字〔20215 


张宇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编撰乡土教材进课堂开展“祖国好 家乡美”教育的建议》收悉。我单位组织了认真的调查研究,现就建议提出的有关问题答复如下:

一、关于我市开展“祖国好·家乡美”教育基本情况

根据《关于在全省中小学校开展“祖国好·家乡美”主题系列活动的通知》(黔文明办〔2012〕5号),我市由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牵头,印发了《关于在全市中小学校开展“祖国好·家乡美”主题系列活动的通知》,市教育局、团市委、市妇联、市文联、市关工委等单位根据任务分工,分别制定了具体的工作方案,开展了“百万市民行礼仪工程”、“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我们的节日”、“双阅读”、“历史宣讲”等活动,由宣传、文联、书法协会、美术协会等部门在全市各级各类学校联合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祖国好·家乡美”征文、书法、美术等比赛。通过“祖国好·家乡美”主题系列活动,全面开展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德育实践活动,有效促进广大中小学生对家乡、对国家、对历史、对文化的了解和热爱。

二、关于国家中小学课程及教材管理的情况

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关于中小学教材编写审定管理暂行办法》,对中小学课程及教材的编写审定规定如下:

我国现行的基础教育课程为三级课程体系,即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其中,国家课程执行国家中小学课程方案,依据《国家中小学课程标准》编撰,是基础教育阶段学校课程体系的主体部分,其主要功能在于使学习者获得基本的学校教育,培养具有一定文化素养的国民,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手段。地方课程是由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依据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发展需要而开发和管理、在区域范围内推行的课程。它由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在我国一般指省一级的教育行政部门)主持开发和管理,地方教材须经省级教材审查委员会审批。课程主要体现地方的风土人情和教育特色,是传承地方文化、传播地方知识的重要手段,可以满足地方对学生发展的区域性要求。地方课程在充分利用地方教育资源、反映基础教育的地域特点、增强课程的地方适应性方面,有着重要价值。校本课程在我国有两种不同的课程形式:一是指为满足具体学校的发展需求和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充分利用当地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是在国家课程之外的、由学校自主研制和实施的课程;二是指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即学校和教师通过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方式,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再加工,使之更符合本校和学习者的需要。

市人大第四届六次会议第144号建议《关于编撰乡土教材进课堂开展“祖国好·家乡美”教育的建议》中的乡土教材在现行的三级课程体系中尚无明确规定。

三、关于“编撰乡土教材进课堂

为增强我市中小学对乡土历史、乡土社会、乡土自然、乡土文学的了解,激励中小学生爱国、爱党、爱家乡,我市多所学校以教育科研课题研究为载体,初步开展了对安顺地方文化校本化课程的开发,进一步规范完善课程结构,深化学校文化内涵,提升师生的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我市各中小学校从安顺实际、学校实际出发,挖掘地方、学校资源,结合学校办学理念、传统优势、师资力量自主开发校本教材,多年来安顺市的多所学校校本课程推广运用取得了一定的社会影响力。如:西秀区旧州中学的《水墨家园·旧州》,《诗韵旧中》,刘官初级中学的《屯堡文化与屯堡傩雕校本教材》,西秀区高级中学的《屯堡文化》,西秀区大西桥中学的《乡师沃土》,《我们的屯堡大西桥》;普定县第一中学的《普定地理》,马关中学的《马官中学花灯操动作分解》,马场镇店子学区的《大窑土陶艺术》;黄果树民族中学的《黄果树民族中学蜡染课程建设》,龙宫镇炭窑小学的《稻草文化》;安顺学院附中的《贵州民间工艺》;安顺市民族中学的《中国民间剪纸》;安顺市实验学校的《安顺,可爱的家乡》《屯堡地戏》和《瀑乡布依民歌》等。

综上所述,提案中的“建议安顺市教育部门加强推动乡土教材的编撰与普及工作,以县级区划为单位编撰当地乡土教材”具有现实意义和教育价值,市级教育行政部门将结合工作实际,及时对接各级各部门,加大校本教材开发力度,在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的统筹下,积极配合编撰乡土教材,各级各类学校可通过校本课程开发,秉持“爱家乡从走进地方文化入手,从而走进中华文化培养中小学爱祖国的情怀”教育价值追求,将地方民族民间文化元素渗透到学校教育活动中,以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理念,通过“感受与认知”、“制作与体验”、“探索与创新”课程实施,构建地域特色的文化课程。

    感谢您对安顺乡土文化的热爱与支持!感谢您对安顺教育的关注!



                    2021617

(此件公开发布)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