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安顺市教育局(市委教育工委)2017年工作总结
2017年,在省教育厅(省委教育工委)的帮助指导和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市教育局(市委教育工委)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教育思想,全面落实国家、省、市教育工作会议部署安排的各项任务,突出目标导向、问题导向、需求导向,坚持高起点谋划、高标准要求、高效率推进、高质量落实,深耕细作,苦干实干,全市教育事业发展呈现出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推进、蹄疾步稳的良好态势,切实增强了人民群众教育获得感和满意度,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
一、以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教育思想为指引,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推进教育系统党建工作全面落实
(一)把习近平教育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学习宣传贯彻进行有机结合。一是提前营造良好学习氛围。在党的十九大召开之前,制发《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思维导图》,帮助全市教育系统广大党员干部学习理解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内涵和精神实质。二是认真组织干部职工参与学习全过程。组织全局干部职工和退休老同志集中收看党的十九大开幕会和中央宣讲团韩长赋部长到贵州宣讲党的十九大精神报告会,通过职工会、支部会议等形式,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多形式传达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报告。三是统筹学习与工作任务相互促进。10月31日,率先印发《中共安顺市委教育工委 安顺市教育局关于全市教育系统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贵州省代表团讨论时重要讲话精神的通知》(安市教工委〔2017〕11号),要求全市教育系统把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与学习习近平教育思想相结合,与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相结合,与推进教育脱贫攻坚相结合,切实将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到安顺教育发展的方方面面。同时,对教育系统宣讲党的十九大精神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市教育局党组成员分赴各包保县(区)和市直学校开展宣讲18场次,市教育关工委“五老”同志开展宣讲21场次。
(二)强化学做结合,落实“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各项要求。一是安排部署到位。召开“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工作部署专题会,印发《中共安顺市委教育工委关于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的实施意见》(安市教工委〔2017〕8号)及配套文件,组织所辖74个基层党组织、1175名党员认真开展学习教育。二是学习讨论到位。采取“四轮”学习测评方式强化学习,督促指导所辖党组织完成“四讲四有”专题学习讨论、组织生活会和民主评议党员工作,所辖党组织本年度共开展专题学习135次、召开“三会”156次、讲党课100场、开展“主题党日”活动125次,解决突出问题149个,撰写心得体会265篇,各党支部查摆问题332个,党支部书记查摆问题251个,制定整改措施575条。三是“学做”结合到位。推进主题党日活动与“三会一课”制度深度融合,切实增强组织生活的政治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将其打造成“学”的载体、“做”的平台、“改”的抓手。四是氛围营造到位。建立全市教育系统先进典型人物事迹库,以“两优一先”、“教师节表彰”工作为契机,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激励作用。
(三)持续推进党风廉政建设,营造风清气正的育人环境。
一是认真抓好组织谋划。召开全市教育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视频会议,印发《安顺市教育系统2017年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实施意见》,与各县(区)教育行政部门、市直各学校签订《安顺市教育系统2017年度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目标责任书》,组织召开全市教育系统廉政工作推进会议、全市教育系统纪检监察工作座谈会等会议推进工作有序向前。二是多措并举落实工作要求。对局机关、局属事业(参公)单位“三公经费”进行自查自纠;2017年春节前,组织全体在职在编人员开展廉洁过节承诺签字活动;重点节假日前下发通知,重申和严明有关纪律,及时进行廉政告诫;印发《安顺市教育局党组(市委教育工委)关于深入推进干部约谈常态化工作的实施方案(试行)》;贯彻执行《贵州省公务活动全面禁酒的规定》,对库存酒类进行清点封存;全面梳理具有教育特点主体责任清单、监督责任清单、权力清单、廉政风险点;认真受理涉及违规违纪的信访举报件。
(四)深化系统党建工作,着力打造党建品牌。一是开展党组织书记抓党建工作述职。召开市委教育工委2016年度市属学校党组织书记抓党建工作述职评议会议,市属学校各党组织书记在会上进行述职。二是做好党员发展工作。严格遵循发展党员“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方针,2017年共培养发展党员28人。三是抓实同步小康驻村工作。组织村干部赴塘约参观考察学习,自筹和协调资金200余万元,用于修缮村道路堡坎及绿化,扶植村合作社养牛和西红柿种植项目,建设村饮水设施等。四是开展脱贫攻坚“十送”服务活动。组织干部职工赴关岭县岗乌镇纳磨村小学(点校)开展“送教育”服务活动,为贫困学生捐赠学习用品,为学校配备班班通设备。五是组织开展各类评比推荐活动。开展“五讲五比一满意”党建征文评比、全国道德模范推荐、全市教育系统2017年文艺调演等活动。
二、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年度教育目标任务全面兑现
(一)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着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一是抓好学生德育工作。开展2017年市级“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先进班集体”的评选表彰活动,共评出市级“三好学生”239名,“优秀学生干部”218名,“先进班集体”96个;创建市级文明校园20所,市实验学校、平坝区实验小学荣获“全国文明校园”称号。二是推进体、卫、艺工作。以市人民政府名义印发《安顺市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实施方案》;组织开展2017年安顺市校园足球小学、初中、高中三级联赛,分11个组别进行了292场比赛;成功申报14所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举办2017年安顺市第二期中小学校园足球教练员、裁判员培训班;开展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组织召开2017年秋冬季传染病防控工作会议,组织开展青少年青春期生殖健康讲座;成功举办安顺市第三届乡村学校少年宫艺术节暨第三届中小学生体艺展演和安顺市第五届中小学生交响乐(器乐)展演。三是推动教研工作有效开展。组织召开全市高三教学工作会、全市2017年义务教育阶段教科研工作会议和全市2017年义务教育工作暨表彰会;我市25个项目通过“西部教学改革支持计划”贵州省重点培育项目综合评审,其中12个项目列入省级重点培育项目;继续组织开展普通高中集体备课活动,提高备课效率,实现资源共享;举行“青岛—安顺”两地教学协同发展主题教研活动,邀请青岛市高中学科教师专家开展高考学科复习备考专题指导;开通市教科所云平台,平台注册教师已达3556人;派出学科教研员到青岛、上海、济南、哈尔滨等地和华东师范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进行考察学习培训达50余人次。2017年我市普通高考报名人数18523人(含高职分类招生考生报名数),共录取专科以上考生16579人,其中本科7716人(一本2232人,其中:154人被“211”高校录取,48人被“985”高校录取,2人被北京大学录取,1人被清华大学录取,1人被香港中文大学录取,2人被香港大学录取),本科录取率41.66%,同比去年提高1.12个百分点;专科8863人,专科录取率47.85%,同比去年提高5.31个百分点;专科以上录取率89.50%,同比去年提高6.42个百分点。
(二)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着力提升教师队伍素质。一是加大教师招聘力度。招聘特岗教师627名,指导县区、市直学校面向社会公开招聘203名中小学教师,144名学前教师,督促各县区新配备专职卫生技术人员33名。二是大力实施“名优工程”。评选认定“十三五”第一批市级“教坛新秀”300名、骨干教师196名、教育信息化骨干教师30名、乡村名师30名、乡村骨干教师68名、教学名师35名、名班主任5名、名师工作室主持人12名、校本研修示范校10所。三是加强教师培养培训。组织5202名教师参加“国培计划”;组织61名省级乡村名师和省级乡村教育家培训对象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培训;开展安顺市2017年校长论坛;举办“十三五”第一批市级骨干教师、信息化骨干教师、乡村名师、乡村骨干教师(双语教师)培训。四是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督促各县(区)落实乡村教师生活补助,选派124名市直学校骨干教师与县(区)学校开展结对帮扶支教,助力乡村教育加快发展。五是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举办2017年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广阅读、强素质、促发展”读书活动和读后感评选活动;组织开展“寻找黔中最美教师活动”,授予10名教师“最美教师”称号,广泛宣传“最美教师”事迹,积极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
(三)抓好机遇用足政策,加快推进教育项目建设。一是争资引项助力发展。继续用好国发2号、黔党发15号、黔教计发289号等重要文件明确的政策措施,加大进京跑部、跑厅入处力度,主动对接省教育厅相关处室和市发改、财政、编制、人社等部门,最大限度争取各类教育改革发展项目、专项资金及教师编制,全年争取到中央、省各类教育补助资金14.4亿元。二是持续改善办学条件。2017年,新建、续建各类教育工程项目311个、项目单体348个,建设面积68.93万平方米,完成固定资产投资任务12.1亿元;抓好“十件实事”教育任务落实,全面完成103所学校标准化食堂建设及设施设备补充;投入资金3389.91万元,推进实施农村学前教育儿童营养改善计划,覆盖546所幼儿园,惠及70623名儿童;市一中扩容改建工程前期工作基本完成;安顺职院新校区实现整体搬迁办学;安顺学院二期工程建设顺利推进。
(四)巩固提高教育普及水平,促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一是学前教育方面。以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名义下发《安顺市第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实施方案》,指导市一幼通过省级示范幼儿园升类复查评估,全市省级二类示范园增至2所;新建改扩建公办幼儿园42所,完成学前教育招生42758人,在园人数达108568人,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90.18%。二是义务教育方面。落实“免试、就近、划片、免费”招生原则,切实保障城镇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与各县区签订2017年度 “控辍保学”目标责任书,全市小学辍学率0.02%,初中辍学率0.84%,义务教育巩固率93.56%,适龄儿童入学率99.69%,初中毛入学率105.48%,初中阶段适龄少年入学率91.14%。三是普通高中阶段教育方面。指导西秀高中、紫云民中成功申报省级三类示范性普通高中,全市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增至8所,安顺市一中作为全省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试点学校参加全省第一批试点;完成普通高中招生18117人,在校生达53158人,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88.03%。四是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方面。今年,全市共完成中职招(送)生任务18215人;2016年全市5所学校“普职互通”班招生895人,其中651名学生参加了今年的选拔考试,经过遴选,有112人转入当地普通高中就读,2017年全市“普职互通”试点班共招收新生1000余人;打造建设4个市级重点专业;组织安顺市第一届职业教育科技创新大赛、全市中等职业学校篮球比赛、全市中等职业学校优秀论文评审等活动,推进中职学校内涵建设,2017年共获批省级示范专业、省级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基地、省级精品课程、省级名校长工作室等十余个内涵建设项目。五是民族、民办、特殊教育方面。加强民族团结、民族民间文化教育,推进双语教学,实施能力提升“双十工程”,继续办好普通高中民族班,西秀区刘官初级中学成功入选第二批贵州省民族特色示范学校建设计划;配合做好贵州北京市二十一世纪国际学校申办事宜;组织开展特殊教育集团化办学总结交流活动,2017年,全市特殊教育在校学生1268人,其中特殊教育学校在校生874人(送教上门学生306人),随班就读学生394人(小学278,初中116人),三类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93.42%。
(五)狠抓安全责任落实,确保教育系统安全稳定。一是全力确保安全稳定。狠抓学校安全管理、综合维稳和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治理,严格落实安全生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制度,确保校园“干净、整洁、平安、有序”;通过举办观摩演练、知识讲座、专题培训等活动,多管齐下提升干部队伍安全管理水平、应急处置能力和与媒体沟通的技巧,全市学校安全管理规范化、精细化水平整体提升;切实加强学校制度建设,修订教育系统安全工作制度14类,制发安全预案9项;召开2017年全市校园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专项组工作会和秋季学校安全工作现场会;深入开展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和安全教育,组织开展应急疏散演练;印发《安顺市2017年学校安全知识应知应会卡》100万份,要求学生及家长认真阅读学习,签字反馈存档;申报创建的7所省级安全文明校园全部通过省级评审。二是依法行政、依法治教工作有力推进。优化行政审批流程,减少审批环节,增强服务和效率意识,切实提高政务服务水平;规范“两单”编制,扎实抓好行政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规范工作;全面梳理权力事项,积极查找权力实施依据,科学编制流程图;坚持依法治教,抓好中小学生法治精神培育工作,用法治思维构建安全和谐的育人环境;以学科教学渗透法治教育为抓手,全面加强青少年学生法治精神培育;组织开展中小学学科教学渗透法治教育优质课和优秀论文评比活动,共收到优秀课件86份、优秀论文120篇;召开全市学校模拟法庭现场观摩会,纵深推进学生法治教育。
(六)发挥教育督导作用,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一是强化督导队伍建设,提高工作能力。聘请50名市级督学,选聘72名工程建设、经费审计等方面专家和业务骨干建立专家库,为省、市教育专项督导提供人才保障;出台《安顺市督学督导工作规定(试行)》,加强制度保障,实行量化考核。二是强化督导职能发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围绕普及程度、经费投入、办学条件和学校管理,加强对县区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工作验收的专项督导;召开全市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工作培训会议,邀请省教育厅有关领导、专家到会培训;组织到福泉市、独山县考察学习工作经验;12月6日—9日,我市平坝区、普定县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工作接受并通过国家教育督导委员会专家组的评估认定,总体排名全省靠前。
(七)加快推进“互联网+教育”,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一是探索“军教融合”。开发区积极探索“军教融合”,建立科普教育基地,与军工企业贵飞公司开展“军教融合”教学活动,围绕机器人设计、3D打印激光雕刻建模、创意编程设计、开源电子设计和航模设计等5个项目,加快教育现代化进程。二是开展应用培训。召开全市教育信息化推进现场会,组织开展录播培训;重视培养中小学生创新创造、合作研发、实践锻炼能力,以“互联网+教育”为契机,加强创客工作室建设。三是抓好教学融合。组织教育信息化与教学融合骨干教师评审、教育信息化与教学融合说课评比、教育信息化与教学融合优质课评比、教育信息化骨干教师送课到基层等活动,提高师生信息化素养,促进“班班通”设备与资源的广泛应用。四是突出工作成效。2017年全省“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我市参与教师数、晒课数、实录课数占比及省级优课数四项指标位居全省第一;镇宁县白马湖中心学校组建队伍参加世界教育机器人大赛(WER)世界锦标赛,收获“积木机器人赛”项目一等奖2个、三等奖2个;“工程创新赛”项目三等奖2个;我市2个课程案例在全国第五届中小学实验教师说课活动中获得金奖,说课教师被授予“2017年度全国中小学实验教学能手”称号。
(八)加强标准考点建设,平稳实施各项招生考试。以保安全、推改革、促公平、强服务为重点,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严格执行各项考试招生政策,认真实施考试招生“阳光工程”,圆满完成全市各类国家教育考试考务组织工作。全面实施国家面向贫困、农村和民族地区招生专项计划,完成专项计划559人、农村订单医学类定向238人。稳步推进中考改革,实施省级示范性高中体育、艺术特长生提前录取办法;加大配额生招生工作力度,2017年市直省级示范性高中配额生计划达到50%,县区省级示范性高中配额生计划达到60%;规范各类中考照顾政策加分项目,推进中考网上报名和网上填报志愿改革;完善中考体育测试项目,增加学生可选项目。
(九)其他方面工作。一是认真做好关心下一代工作。以“坚定理想、听党话、跟党走,走好新的长征路”为题,全市教育系统关工委深入学校宣讲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以学习宪法为重点,深入区县和市直学校对师生家长开展法治知识宣讲活动;实施“青蓝工程”,做好“传、帮、带”工作,提高新教师素质;协助学校做好留守儿童和贫困学生的建档立卡工作。二是做好语言文字工作。关岭自治县、镇宁自治县均顺利通过国家三类城市语言文字工作评估验收;完成县域普通话基本普及情况调查任务;紧扣“大力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自觉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动主题,积极做好第20届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系列活动。三是加大教育宣传。重视新媒体建设,推进安顺教育网“迁云”和安顺教育公众微信号作用发挥;2017年,共编发安顺教育信息242期,教育改革信息107期,新型城镇化信息54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信息107期;从第二、第三季度市委改革办通报的改革信息报送和采用情况看,我局在全市31个单位中均排名第二。四是扎实推进电子政务推广运用。邀请运营公司技术人员对全局干部职工进行省电子政务网公文处理系统日常运用培训,提高干部职工运用电子政务网处理公文事务的能力;依托省电子政务网的推广应用,对我局公文处理流程作出调整,进一步提高办公效率;2017年,我局共收处省教育厅来文973个,市级来文4108个,县区教育部门和市直学校来文136个。
三、以决战脱贫攻坚、同步全面小康为目标,切实保障教育公平,推进各项重点工作全面向前
(一)全面落实发展教育脱贫一批责任,全力打好教育脱贫攻坚战。一是深化思想认识,压实脱贫责任。着力实施“学生精准资助、职业教育脱贫、办学条件改善、教育信息化推广、教师队伍素质提升、农村和贫困地区招生倾斜、教育对口帮扶、特殊困难群体关爱”等教育精准脱贫工程,有效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提高群众满意度和获得感。二是确保政策落地,遵循精准要求。印制发放60万份《安顺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简介》,宣传解读精准扶贫资助流程和资助标准;2017年,压缩6%的行政经费325万元用于教育精准扶贫;投入3907.07万元,精准资助8个县(区)24所学校14648名农村建档立卡贫困学生;成立校农结合工作专班,依托学校食堂供餐市场,推广“学校+公司+合作社+农户”扶贫模式,与242家合作社(农户)签约,带动10218名建档立卡贫困农户脱贫;整合学前教育、全面改薄、城镇义务教育等项目,优先建设安置点中小学(幼儿园),配备师资队伍,确保随迁子女按时就近入学,享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
(二)全面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不断增强人民群众教育获得感。一是坚决落实国家、省部署推进的改革工作。贯彻落实国家、省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意见方案和《贵州省教育综合改革方案》,加强政策宣传和解读;中考招生制度不断完善,重点向农村学校倾斜,逐步建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办法;帮助指导关岭县、关岭民中推进教育部首批“西部教学改革支持计划”试点工作,目前确定省级项目10个、市级项目7个、本土专家团队共100余人;落实已出台的户籍制度改革、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教育配套政策,加快推进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补齐补全教育短板,保障农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和农业转移人口随迁子女享有公平有质量的义务教育,落实和完善在当地参加中考、高考政策。二是创新推动符合安顺教育实际的改革工作。加快推进多元主体混合体制办学改革,西秀区北大阳光实验学校建设顺利推进;普定县北京21世纪国际学校、开发区大洋国际实验学校等一批民办学校相继动工建设;继续推进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总结城区义务教育学区化管理经验,启动乡镇小学集团化管理改革试点,整合教育资源,提高乡村学校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促进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探索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在部分县区试点推行的“校长职级制”“教师全员聘任制”改革工作取得实质性突破;着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大力推广综合高中、“普职互通”试点经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等一批职教改革落地落实;创新校长教师培养培训模式改革,启动实施“互联网+教师专业发展”工程,全市23162名教师参加,实现全员培训;举办“互联网+教师专业发展”工程工作坊坊主研修班;与贵州师范大学合作举办中学校长能力提高培训班;启动实施“安顺市乡村学校爱心帮扶工程”,全市523名乡村小学校长、362名骨干教师,将分批派往青岛市学校进行跟岗培训。
(三)全面加强教育对外交流合作,实现借力发展激发内在动力。一是深化与青岛市的教育交流合作。签署新一轮《青岛-安顺教育扶贫协作框架协议》,印发《关于规范和加强与青岛市教育帮扶协作的实施意见》,两地“手拉手”结对学校数增至188所,“大教育”合作成效凸显;成功举办三届“青岛—安顺”跨区域教育高端论坛和“2017年青岛拔尖人才赴安顺开展对口帮扶教育专题报告会”,青岛各类教育专家50余名赴安举行专题讲座达70场,我市组织13000余人次聆听了报告;青岛市教育局积极协调、动员引导各级各部门、社会爱心企业、爱心人士到我市开展精准帮扶和志愿服务活动;据统计,青岛市累计投入安顺校舍建设资金4120万元,青岛各界累计援助安顺教育扶贫项目35个,涉及资金4030万元。二是拓展与其他地区的教育合作。加强与海淀、重庆、遵义、贵阳、东莞、珠海、曲靖等地的教育交流,签订多项合作协议,建立联动发展机制;与石家庄市教育局达成初步意向,将在校长挂职、教师培训、课程建设、学校管理等方面开展交流合作。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