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果树龙宫镇炭窑小学学生总人数330人,其中留守儿童人数就有115人,留守儿童在学校占了很大比例。为使留守儿童得到更多“有温度”的关爱。近年来,炭窑小学在努力解决留守儿童物质方面的“硬需求”的同时,整合多方资源,利用 “乡村少年宫”“留守儿童之家”等阵地,开展“亲情电话”“手拉手”“1+1结对帮扶”,广泛开展各具特色的社团活动等更多有针对性,可持续性的帮扶活动和校园活动,为留守儿童撑起一片爱的天空。
成长记录袋,架起连心桥
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家长走出农村去城市打工,留守儿童成为一个特殊群体,一方面缺少关爱,另一方面又备受关注。为给留守儿童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炭窑小学制定了留守儿童专门档案和联系卡,建立了留守儿童成长记录袋,为在农村孩子和外出父母架起了一座连心桥。
打开同学们的“成长记录袋”,里装着家庭登记表、留守儿童亲情视频通话记录表、学习帮扶记录、成绩单,平时的习作等等......看完“成长记录袋”,学生情况一目了然。父母常年在外,“成长记录袋”就是父母对他们学校生活最直接的认识来源。
据学校负责人吴奎介绍,由于很多年轻人都外出打工,有的每天早出晚归,和孩子面对面交流的时间不多。有的往往要隔一段时间才回来一次,好点的一周回来一次,忙一点的一年半载才能回来一次,更是无法交流。学校希望老师们用父母般的情怀去爱护、教育和管理。学校建立了留守儿童成长档案袋,班主任每隔一段时间交给家长看一次,可以让家长具体了解孩子在学校里的所作所为。
以心育心,爱不缺位
留守儿童在情感上缺少了父母的关爱、呵护,使得他们个性与心理发展方面容易产生异常表现,如:感情冷漠、攻击性强、以自我为中心等。但他们的内心却更渴望得到老师、同学、社会的关注。基于此,学校开展了“心手相牵,心心相印”关爱活动,号召老师们从小事上、细节上、心灵上多关心他们、爱护他们,时刻关注学生的思想变化,及时沟通,用爱补位,让学生感受到学校就是他们学习、成长的家。学校有一个叫美美(化名)的同学原本是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女孩,成绩在班上名列前茅。在她二年级时,父母离异,妈妈为了养家外出打工。这个10岁不到的孩子心灵突然受到了重创,性情随之发生了改变,沉默寡言,经常发呆,孤僻自闭……班主任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也多次找她谈心,但都效果甚微。一次无意间班主任知道了她的生日,便借此机会组织了一次集体生日“Party”。孩子们笑着笑着哭了,他们扑到“老师妈妈”怀里说,这是他们第一次吃蛋糕,也是第一次有人为他们过生日。在老师们浸润式的陪伴和关爱下,许多像美美这样的孩子们找回了笑容,找回了自信,找回了孩童爱说爱跳的天性。“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老师们用慈母般的爱,持之以恒的耐心融化了一颗颗坚冰,让留守儿童在学校也感受到家一般的温暖。
以文化人,助梦飞翔
为进一步培养留守儿童的自信心,丰富留守儿童的课余生活,学校成立了多个社团,打造特色校园文化,以文化人,助梦飞翔。同学们在兴趣小组学到了一技之长,也爱上了学校这个大家庭。
在书法社团,孩子们改掉了乱写乱画的坏习惯,找到了兴趣点,增加了自信心。在美术社团,他们用废弃的稻草编制各种手工艺,童趣被一次次活动激活,在社团里开拓了无所不有的广阔天地。在舞蹈社团,他们学会了有关舞蹈的技能,掌握一些舞台艺术表演的方法,可以在舞台上大方自信的展示自己的才艺。在篮球足球社团,他们可以真正释放自己的天性,在属于他们的绿茵场上一路飞奔......
炭窑小学是全市为数不多的农村寄宿式小学,为了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让留守儿童也一个学习玩耍放松的地方。学校于2018年开设了乡村少年宫红领巾创新科技社团。就是这样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乡村少年宫,却屡创佳绩。先后获得安顺市2019年青少年机器人竞赛WER工程创新赛小学组季军;2019贵州省青少年机器人竞赛,教育机器人工程挑战赛小学组一等奖(冠军);第十九届中国青少年机器人竞赛教育机器人工程挑战赛小学组三等奖。都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从一无所知到斩获大奖,老师和同学们都付出了千倍的努力和万倍的汗水泪水。科技社团的辅导老师谈到取得的成绩时湿了眼眶:所谓舍小家为大家,在无数奋斗的日子里,累过、哭过、纠结过,但从没有放弃过,因为没有什么可以阻挡我和我的团队通往机器人竞赛最高领奖台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