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奋进之笔”谱写新时代安顺教育事业发展新篇章(三)
质量提升,促进公平。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始终把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期盼作为目标,努力办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农村教育短板不断补齐。落实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吸引优秀人才到农村安心任教;加快推进贫困地区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新两基”攻坚扎实推进。继平坝区、普定县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后,2018年西秀区、镇宁自治县、关岭自治县、紫云自治县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工作顺利通过国家教育督导评估认定,全市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全覆盖。率先在全省实现所有县区基本普及十五年教育目标。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体制机制障碍不断破除、“城镇挤”问题开始缓解、“乡村弱”短板明显加长。特殊群体受教育权利得到保障。关心关爱留守儿童,开展“四在学校·幸福校园”活动,建成364个标准化农村留守儿童之家;12.8万名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在流入地接受义务教育,在公办小学、初中就读比例分别占98.11%和97.52%;全面落实特殊教育提升计划,三类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92.84%;落实国家专项、地方专项、高校专项三大定向招生计划,累计招收农村和贫困地区考生1413人。民族教育稳步发展。在大中小学广泛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民族民间文化教育,稳步推进双语教育;启动实施民族教育“双百工程”;实施民族地区“校长提高计划”,强化民族教育师资培训。教师队伍不断建强。坚持“四有”“三者”好老师标准,大力实施“特岗计划”“国培计划”“互联网+教师专业发展工程”,累计招聘特岗教师6600人,培训农村教师5.19万人次;教师职称评聘工作在乡村、中小学和民办学校得到突破,并起到了引进培养人才指挥棒的积极作用。切实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出台《关于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中小学教师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和《安顺市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师德师风考核办法》,亮明师德红线底线,实施师德表现一票否决制。深入推进教育人事制度改革,教师队伍活力明显增强,全社会尊师重教蔚然成风。
改革开放,蹄疾步稳。党的十八大以来,安顺教育系统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四个有利于”的改革工作基本遵循,坚决对标看齐抓谋划,坚持教育实际求突破,坚定为民服务重实效,层层分解任务,逐级压实责任,扎实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各项工作。坚决落实上级任务。贯彻落实国家、省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意见方案和《贵州省教育综合改革方案》,加强政策宣传和解读。帮助指导关岭自治县、关岭民中推进教育部首批“西部教学改革支持计划”试点工作。创新推动本级工作。引进阳光未来国际学校、大洋国际学校、北大培文学校、紫云天立实验高中等优质民办学校落户我市。率先在全省启动综合高中办学试点,举办“普职互通”试点班,实现普通高中和中职教育融合发展。积极探索推进人事制度改革,总结推广“校长职级制”“教师全员聘任制”改革经验,激发办学活力。创新校长教师培养培训改革,启动实施“互联网+教师专业发展”工程,实现全员培训;启动实施“安顺市乡村学校爱心帮扶工程”,累计派出303名乡村学校校长和168名骨干教师到青岛市跟岗培训。加快推进“互联网+教育”改革,着力提升教师信息化素养,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夯实拓宽教育合作。签署新一轮《青岛-安顺教育扶贫协作框架协议》,印发《关于规范和加强与青岛市教育帮扶协作的实施意见》,两地“手拉手”结对学校数增至近190所,“大教育”合作成效凸显。连续举办三届“青岛-安顺”跨区域教育高端论坛,一届比一届上水平成效好;成功举办“青岛拔尖人才赴安顺开展对口帮扶教育专题报告会”,众多青岛教育专家赴安作了50余场高质量的专题报告。加强与海淀、重庆、遵义、贵阳、东莞、珠海、曲靖、石家庄等地的教育交流,签订多项合作协议,建立了联动发展机制。